作为四川畜牧业、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县区,今年以来,昭化区农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嘉峪关市入围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地、州、盟)行列,后续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将给予奖励资金支持。兰州市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已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专家审查。
国家开发银行将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项目,发挥开发性金融大额中长期资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加大支持力度。此外,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和兰州新区纳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截至目前,省生态环境厅向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申报的5个生态环境领域项目或支持政策全部获批,这将为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注入强大动能。后续国家有关部委将出台支持政策,引导撬动更多市场资金投向试点城市支持开展气候领域的相关项目建设。临泽县农业生态修复与低碳产业综合开发项目、黄河流域兰州段白塔山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黑河流域甘州段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纳入第二批全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额105.8亿元,试点期限为2022年2024年
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地区相关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共支持25个城市,其中西北地区有8个城市,临夏、金昌和武威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范围(正在公示期),给予每个市州3亿元/年、连续3年、共计27亿元的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王波说,川渝两地还将深入探索交叉执法、实战演练、联动帮扶、观摩座谈等方式,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川渝两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青白江区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老工业区,形成以冶金、建材、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如今,川渝6个毗邻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明显改善。近年来,青白江区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港国际贸易以及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先后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0多亿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如今,陆海联运新通道、大美生态青白江已经呈现。
通过排查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整治河岸、造林植绿、建设湿地公园等,如今的清水溪、凤凰溪又重现小桥流水、草木葱翠的美景,两岸打太极拳锻炼、散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如今,在跨流域水环境联治中,不仅是成渝地区,整个川渝两地都已实施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启动了铜钵河、琼江、濑溪河等跨界流域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工作。
余国东近日给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开展70余次联合执法,推动立行立改生态环境问题500余个。今年我们将聚焦重大项目落地、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环境管理合作联动,并在这3个方面重点发力。余国东说,试点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成效显著,25个川渝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19年的96%提高到2021年的100%。2020年,川渝两地拉开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序幕,2021年继续深化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创新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协作机制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的清水溪、凤凰溪,发源于重庆城中山歌乐山,最终汇入嘉陵江。走进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的凤凰湖湿地公园,红色的樱花正在绽放。我们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能力建设、推动资源共享、推动信息互通、联合科研攻关、加强联防联控等方面入手,共同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思路、协调机制和工作安排等。比如两地建立了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的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推动两地120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开展错峰生产。
《规划》提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已在生态环保领域累计签订合作协议70余项,涉及污染协同治理、区域环境准入、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等方面。
王波说,在重大项目上,川渝两地将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重点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成渝地区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清洁能源沿江走廊。川渝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基本形成两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已基本形成。
两地之间有合作也有学习,比如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四川学习借鉴重庆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订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合作协议》等。今年川渝两地将进一步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不断加深成渝两地生态共建共保中,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探索环境共享共治的川渝方案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于是,沙坪坝区按照关闭一批、规范一批、外迁一批原则,对歌乐山及周边近1700家中小企业分类处置,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上千家。2021年,青白江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气质两项指标名列关中五市第一名。在推进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我市积极开展秦岭区域交叉检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等,并完成了6个疑似乱排乱放点位的排查。
在VOCs排放削减方面,统筹推进源头、过程、末端减排,持续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科技让防污治污如虎添翼。
2021年,西安优良天数265天,同比增加15天。扬尘防控方面,将全力做好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管控。
全年增加的优良天数和PM2.5改善幅度均列关中五市第一名,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3月的西安,举头蓝天白云,抬眼青山碧水。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西安在200多个镇街布设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
持续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2022年,西安市将坚持把打好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多方向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纳入国家考核的4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连续三年实现水质优良率100%。
同时,我市将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巩固现有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为做好监督管理,路检柴油车、抓拍黑烟车、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抓住尾气超标车辆及查处违规使用高污染排放机械等,是我市环保卫士常年坚持的规定动作。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实现100%,其中黑河入渭断面和灞河口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要求,优于国家考核要求。
截至2021年12月底,绿盾20172020自然保护区150个问题,已销号143个,销号率95.33%。在冬季清洁取暖方面,我市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扎实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和规范化建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好气质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大气治理。
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实现优良率100%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以持续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精准治污、源头把控等为靶心,西安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VOCs专项整治行动和臭氧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以及20212022年秋冬季蓝天保卫战等,着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跬步积千里的过程,西安市将通过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市民游客常看白云与山鸟齐飞,秦岭共蓝天相映的美丽画面。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西安市先后制定一系列方案。
超额完成优良天数不少于250天、PM2.5浓度不高于51微克/立方米的省考指标任务,其中优级天数62天,突破2020年刚创下的56天最佳历史纪录。2021年西安收获265个蓝天,其中优级天数创下新标准执行以来的历史最佳纪录,蓝天白云越来越常见3月10日,记者获悉西安生态好气质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环境治理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西安正努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